欢迎访问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

   首页 >  招生招聘 >  正文

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编辑:熊玉芬    发布时间:2021-09-06 10:42    浏览次数:

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
    一、081400土木工程(一级学科):

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破解土木工程重大科学技术难题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优化学科梯队、创新教育体制、完善共享平台;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2021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世界第101-150,2020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17。

学科方向

1、结构工程:研究土木工程中具有共性的承重体系结构选型、力学分析、设计理论和建造技术及管理的学科。

2、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通过综合应用土木工程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以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和自然灾害能力的学科。

3、岩土工程:研究土和岩石的工程特性、场地条件评价、建(构)筑物基础及土工构筑物设计、施工、监测与管理的工程学科。

4、土木工程材料:材料科学与土木工程领域双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以扩大材料功能、提高土木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以及节约能源与资源为基本原则。

5、桥梁与隧道工程:公路、铁路和城乡建设中,以各类型桥梁和隧道等工程结构物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掌握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深刻的了解。具有坚实宽广的专业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导师队伍

目前学科团队45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1人,讲师9人。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日本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培养对象3人;深圳市优秀教师3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20人;深圳市地方高层次人才15人。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广泛,学科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人,占学科总人数100%。此外,本学科教师拥有丰富的国际化背景,境外获得博士学位23人,占学科总人数51%,分别来自北美、欧洲、日本以及香港等国家及地区。学科团队人员年龄结构合理,45 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30人,占学科总人数的66.7%。

学科师资队伍除上述专任教师外,还聘用国内外高水平知名学者为短期特聘教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开设前沿学术讲座,规划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拓宽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科聘用短期讲座教授8人,包括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JoostWalraven教授(结构工程);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李龙元教授(结构工程);鹏城学者计划短期特聘教授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唐路平教授(土木工程材料)等。

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主要包括: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著名力学科学家。

陈湘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著名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地层冻结和地铁工程专家。

杜彦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大型工程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控制专家。

上田多门,日本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结构耐久性及结构设计专家。

邢锋,教授、博导,国家杰青获得者,基金委评审组成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RILEM TC-SHE技术委员会主席。

任伟新,特聘教授、博导,**学者,从事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智慧感知与健康监测以及既有桥梁结构的安全性能评定等研究。

吴宇飞,特聘教授、博导,混凝土结构与结构加固专家,ASCE Moisseiff 奖章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汪峻峰,特聘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研究以及工程应用工作,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大望,教授、博导,广东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获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寇世聪,教授、博导,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澳门特别行政区杰出发明奖获得者。

黄少鹏,特聘教授、博导,长期致力地热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在包括Nature和Science在内的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论文近百篇,担任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国际热流委员会主席。

周志祥,特聘教授、博导,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章,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董必钦,教授、博导,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自防护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专委会委员。

崔宏志,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201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高明忠,特聘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绿色矿山产业联盟青年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获教育部发明一等奖。

周英武,特聘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广东省科技一等奖1项。

杜宏彪,教授、博导、获省部级技术进步奖多项。

隋莉莉,教授、博导。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李伟文,教授、博导,广东省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师德标兵”,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龙武剑,教授、博导,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决策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学院优秀学者,学院优秀硕士生导师。获广东省科技一等奖1项。

课程设置

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由公共必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及必修环节四部分组成,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课程设置中强调深专业、熟应用、能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以工程为主导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学科发展依托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深地科学与地热能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联合深圳建工集团、泛华建设集团、为海集团、建安集团等校企联合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机会。同时,学科与美国Missouri科技大学、荷兰Delft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且紧密的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学科聘请含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唐路平教授,英国Plymouth大学李龙元教授等国际权威土木工程专家在内的国际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为研究生的继续深造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平台。依托学科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与荷兰Delft理工大学Microlab共同组建了中荷土木工程材料联合实验室,学院与中国BIM联盟,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联合共建了中澳BIM研究中心。学院还配有研究生创新工作室、仿真实验室、便捷校园网及WIFI、图书馆,以及齐全的专业软件等。

奖助体系

1、推免生等优质生源可获15000元新生特等奖学金和每年8000元的国家助学金,100%学生可获得国家助学金;

2、设有学业奖学金、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3、设有“三助”岗位,受聘研究生按劳取酬。

培养特色

基于深圳以及广东滨海环境特点,围绕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的核心问题,培养专业理论扎实,上手快的高素质综合性复合人才;大力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与境外著名高校进行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颁发境外高校文凭,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及发展方向。

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中,杰出校友包括邓学勤,1989年毕业于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深圳市正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第五届董事局董事;李奕标,1994年毕业于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深圳市海岸集团董事。

就业方向

本专业就业情况良好,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接近100%,就业方向主要涉及房地产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和事业单位等。

报考要求

具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背景。尤其欢迎来自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和推免生。


二、087100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2004年,学院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管理科学与工程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优势重点学科。2020年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排名第57位,名列本学科全国前30%。利用地缘优势,本学科与海外特别是香港学术界保持紧密联系,已成功举办15届深港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研究生学术交流会,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和提升发展前景,此外,提供海外学术交流、海外学习和海外博士研究生深造机会。学院配有研究生专用研讨室、BIM实验室、便捷校园网及WIFI、齐全的专业软件等。

科研情况

本学科领域的主要支撑研究机构有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地铁地下车站绿色高效智能建造重点实验室、学院中澳BIM与智慧建造联合研究中心、学院建筑互联网与BIM实验研究中心、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校外实习基地20余家。学科点近六年获得纵向科研课题4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4项、 省部级课题17项、 市级课题12项;获得横向课题39顶,总金额超千万。

学科方向
    1、工程项目管理
    2、城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
    3、可持续建设

本学科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其中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1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88%,65%的教师具有海外或境外留学访学经历。部分教师拥有各种执业技术资格,与企业合作密切,其中注册监理工程师15人,注册造价师8人。另有Vivian Tam等十余名国内外知名工程管理学者任客座教授。

丁志坤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首批新锐硕士生导师、深圳市后备级人才、南山领航人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教学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建设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BIM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深圳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建筑智能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十余项。

刘建教授,学院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风力与潮汐发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

宋博通副教授,深圳市住房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学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理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库专家,先后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

王刚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工程造价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评标专家,先后主持建设部软科学项目、深圳市建设局项目多项。

范成副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南山领航人才、中国暖通空调学会计算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五项。

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工程管理素质、合理知识结构、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创新意识和从事科研、教学及重要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的能力。本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包括《高等运筹学》、《统计与预测》、《工程管理前沿》、《城市房地产经济与政策》、《管理研究方法》、《管理系统工程》、《房地产开发与市场研究》等。

奖助体系

1、推免生等优质生源可获15000元新生特等奖学金和每年8000元的国家助学金,100%学生可获得国家助学金;

2、设有学业奖学金、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3、设有“三助”岗位,受聘研究生按劳取酬。

就业情况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遵循“立足深圳、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方针,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行业实践和学术研究需要,注重国际化视角,系统教授学生在工程管理、房地产、工程管理信息化等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本学科毕业生就业方向较宽,一般去往大中型房地产公司、政府部门、大型咨询公司、国内外大学进行科研或执教、在国内外名牌高校攻读博士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包括华润置地发展有限公司、中粮地产有限公司、碧桂园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事业单位)、同济大学(升学读博)、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升学读博)等。本专业有杰出校友邓学勤,1989年毕业,现任正中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奕标,1993年毕业,现任海岸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报考要求

仅招收推免生。


三、085901 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

l、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2、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及时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语。

学科方向

1、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通过综合应用土木工程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以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和自然灾害能力的学科。

2、结构工程:研究土木工程中具有共性的承重体系结构选型、力学分析、设计理论和建造技术及管理的学科。

3、土木工程材料:材料科学与土木工程领域双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以扩大材料功能、提高土木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以及节约能源与资源为基本原则。

4、岩土工程:研究土和岩石的工程特性、场地条件评价、建(构)筑物基础及土工构筑物设计、施工、监测与管理的工程学科。

5、桥梁与隧道工程:公路、铁路和城乡建设中,以各类型桥梁和隧道等工程结构物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6、可持续工程建造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可持续建设管理;BIM。

导师队伍

目前学科团队71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20人,讲师23人。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 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培养对象3人;深圳市优秀教师3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20人;深圳市地方高层次人才15人。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广泛,学科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0人,占学科总人数97%。此外,本学科教师拥有丰富的国际化背景,境外获得博士学位38人,占学科总人数54%,分别来自北美、欧洲、日本以及香港等国家及地区。学科团队人员年龄结构合理,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49人,占学科总人数的69%。

学科师资队伍除上述专任教师外,还聘用国内外高水平知名学者为短期特聘教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开设前沿学术讲座,规划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拓宽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科聘用短期讲座教授8人,包括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JoostWalraven教授(结构工程);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李龙元教授(结构工程);鹏城学者计划短期特聘教授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唐路平教授(土木工程材料)等。

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主要包括: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著名力学科学家。

陈湘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著名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地层冻结和地铁工程专家。

杜彦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大型工程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控制专家。

上田多门,日本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结构耐久性及结构设计专家。

邢锋,教授、博导,国家杰青获得者,基金委评审组成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RILEM TC-SHE技术委员会主席。

任伟新,特聘教授、博导,**学者,从事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智慧感知与健康监测以及既有桥梁结构的安全性能评定等研究。

吴宇飞,特聘教授、博导,混凝土结构与结构加固专家,ASCE Moisseiff 奖章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汪峻峰,特聘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研究以及工程应用工作,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大望,教授、博导,广东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获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寇世聪,教授、博导,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澳门特别行政区杰出发明奖获得者。

黄少鹏,特聘教授、博导,长期致力地热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在包括Nature和Science在内的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论文近百篇,担任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国际热流委员会主席。

周志祥,特聘教授、博导,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章,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董必钦,教授、博导,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自防护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专委会委员。

崔宏志,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201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高明忠,特聘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绿色矿山产业联盟青年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获教育部发明一等奖。

周英武,特聘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广东省科技一等奖1项。

杜宏彪,教授、博导、获省部级技术进步奖多项。

隋莉莉,教授、博导。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李伟文,教授、博导,广东省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师德标兵”,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龙武剑,教授、博导,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决策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学院优秀学者,学院优秀硕士生导师。获广东省科技一等奖1项。

课程设置

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由公共必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及必修环节四部分组成,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课程设置中强调深专业、熟应用、能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以工程为主导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学科发展依托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深地科学与地热能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联合深圳建工集团、泛华建设集团、为海集团、建安集团等校企联合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机会。同时,学科与美国Missouri科技大学、荷兰Delft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且紧密的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学科聘请含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唐路平教授,英国Plymouth大学李龙元教授等国际权威土木工程专家在内的国际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为研究生的继续深造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平台。依托学科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与荷兰Delft理工大学Microlab共同组建了中荷土木工程材料联合实验室,学院与中国BIM联盟,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联合共建了中澳BIM研究中心。学院还配有研究生创新工作室、仿真实验室、便捷校园网及WIFI、图书馆,以及齐全的专业软件等。

奖助体系

1、推免生等优质生源可获15000元新生特等奖学金和每年8000元的国家助学金,100%学生可获得国家助学金;

2、设有学业奖学金、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3、设有“三助”岗位,受聘研究生按劳取酬。

培养特色

基于深圳以及广东滨海环境特点,围绕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的核心问题,培养专业理论扎实,上手快的高素质综合性复合人才;大力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与境外著名高校进行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颁发境外高校文凭,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及发展方向。

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中,杰出校友包括邓学勤,1989年毕业于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深圳市正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第五届董事局董事;李奕标,1994年毕业于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深圳市海岸集团董事。

报考要求

具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背景。尤其欢迎来自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和推免生。


    四、086100交通运输:

培养目标

面向交通强国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及技术需求,培育面向城市综合交通一体化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高级人才;培养学生掌握交通规划管理、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维管理等交叉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成为具有开阔视野、进取精神,较强创新及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交通人才。

培养方向

1、交通安全运维: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管理和维护。

2、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设计、交通大数据分析、公交智能化综合调度等。

3、交通运输规划:现代交通需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TOD城市交通规划。

4、交通物流:物流布局优化、物流网络分析、综合运输、多式联运和港口物流。

导师队伍

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主要包括:

杜彦良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型工程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控制专家,从事交通工程领域安全监测与可靠性评价研究,率先将智能结构理论与方法融入交通工程安全保障技术领域,获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及国家教学成果奖。

朱家松教授,从事智能交通、大数据、无人机等方向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获测绘科技进步奖及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胡明伟教授,《系统仿真学报》编委,美国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

王京元副教授,从事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行为与政策等方向研究,承担多项相关领域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

邹亮副教授,从事交通大数据分析、多目标信号优化、交通评价等方向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

薛召杰副教授,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建模与优化、智慧物流等方向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项目。

课程设置

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课程分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工程实践课,主要核心课程有:《交通规划理论》、《交通流理论与控制》、《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

教学资源

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优良的教学条件,校内依托城市智慧交通与安全运维研究院、深圳市时空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学院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学院轨道交通实验教学中心等;校外教学基地有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深圳市地铁集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事业单位。

奖助体系

1、推免生等优质生源可获15000元新生特等奖学金和每年8000元的国家助学金,100%学生可获得国家助学金;

2、设有学业奖学金、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3、设有“三助”岗位,受聘研究生按劳取酬。

培养特色

搭建学院多学科集群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平台,强调基于工程实践环境的应用型人才综合工程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实施以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校企联合培养。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企事业单位、交通规划设计院、交通设备研发生产企业等。从事交通组织、指挥、决策、维护、保障、管理工作,以及交通规划、工程设计、控制系统研发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部分优秀毕业生也可继续出国深造。

报考要求

报考本专业考生应具有扎实的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功底,有浓厚的科研兴趣,欢迎具有交通工程、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等本科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本专业。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

专业介绍

081400土木工程(一级学科)

从物理化学角度培养研究生对土木工程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理解,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获取系统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对土木工程材料学科方向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具有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具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胜任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相关的设计、施工、研究、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

学科方向

1、高耐久性土木工程材料

2、土木节能和能源转换材料

3、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

导师队伍

目前导师队伍共1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拥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1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8人。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广泛,国际化背景丰富,导师毕业于北美、欧洲、日本以及香港等国家及地区国内外知名大学且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导师简介

龙武剑,教授、博导,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决策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学院优秀学者,学院优秀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超高性能绿色水泥基复合材料及结构、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

董必钦,教授、博导,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自防护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设计理论与技术应用。

吴宇飞,特聘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混凝土结构与结构加固专家,ASCE Moisseiff 奖章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研究兴趣主要在结构工程领域,包括混凝土结构、结构工程设计、复合材料、FRP结构和结构修复等。

汪峻峰,特聘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从事水泥混凝土材料,混凝土外加剂、干粉砂浆、建筑化学材料、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海洋工程材料、海洋工程防腐及海洋、河流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等科研工作。

王耀城,副教授,硕导,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滨海土木工程结构的复合侵蚀破坏,海洋资源的资源化利用等领域。

梅柳,副教授,硕导,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土木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结构健康监测、结构无损检测及损伤识别、模型修正、结构优化、工程结构安全性评定、工程结构耐久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骆静利,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学院材料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化学、材料腐蚀防护和能源材料等。

陈大柱,博士,学院材料学院教授,博导,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研究领域包括新型储能与节能材料、热管理和高分子复合材料。

陈光明,博士,学院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曾获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6)、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7)、首届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08)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8)等奖励。从事聚合物/无机粒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

欧阳星,博士,学院材料学院副教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导热高分子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光学高分子材料、阻燃和增强高分子材料等。

朱光明,博士,学院材料学院副教授。发表论文50余篇,2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碳纳米管锂离子电池、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等。

课程设置

体现土木工程与材料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由两个学院共同开设。由学位课、选修课及必修环节三部分组成,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课程设置中强调深专业、熟应用、能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以工程为主导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联合深圳建工集团、泛华建设集团、为海集团、建安集团等校企联合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机会。同时,团队与美国Missouri科技大学、荷兰Delft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且紧密的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聘请了含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唐路平教授,英国Plymouth大学李龙元教授等国际权威土木工程专家在内的国际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为研究生的继续深造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平台。同时,与荷兰Delft理工大学共建的中荷土木工程材料联合实验室,与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共建的学院BIM研究中心都为本专业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软硬件条件,学院同时还配有研究生创新工作室、仿真实验室、便捷校园网及WIFI、图书馆,以及各类齐全的专业软件等。

奖助体系

1、推免生等优质生源可获15000元新生特等奖学金和每年8000元的国家助学金,100%学生可获得国家助学金;

2、设有学业奖学金、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3、设有“三助”岗位,受聘研究生按劳取酬。

培养特色

学生经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土木工程专业入校,经过师生互选于土木工程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分别选择一位导师作为指导老师,进行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将从土木工程领域,材料科学深层次出发,面向深圳以及广东滨海环境特点,围绕土木工程结构使用寿命的核心问题,培养专业理论扎实,上手快的高素质综合性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大力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优选优秀学生在就读期间赴国外著名高校进行访学交流,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及发展方向。

就业方向

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情况良好,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接近100%,就业方向主要涉及房地产企业、建筑设计施工企业、国家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其他相关事业单位等。

报考要求

具有土木工程及材料相关专业背景。尤其欢迎来自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和推免生。



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专业(项目)介绍

该项目基于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物流产教融合育人平台,该平台由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交通运输学科,联合铁科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铁科院深圳院)共同设立。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而该项目联合高校及企业,多维度、多方向给予学生研究及发展条件。

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筹建,主任陈湘生院士带领团队成员,在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校内交通运输学科现有导师18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导师队伍拥有博士学位占比100%,成果丰硕,学术带头人包括胡明伟教授、朱家松教授。本项目确定的校内导师均具有多年指导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及交通运输工程(交通物流方向)专业硕士的经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铁科院)是中国铁路唯一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已发展成为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咨询监理、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业务为一体的大型科技型企业。铁科院深圳院成立于1992年,目前已组建多式联运技术团队21人,其中中高级职称18人,专业涵盖多式联运相关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国际货运等,作为铁科院在华南地区的窗口与平台,已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地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正建设成为铁科院南方创新基地,未来5年将打造成为“中国一流轨道交通高科技综合服务企业”。

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面向粤港澳湾区一体化,创新性研究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同、深度融合问题,探索地下物流运输,贯彻国家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发展水平的理念。作为该项目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主体单位,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多维的研究视角、扎实的技术支撑以及宽广的就业前景。

培养目标

在国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持续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的背景下,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于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等相关学科特点以及交叉理论和方法,聚焦于区域物流运输系统降本增效和未来大中城市物流运输矛盾突出等典型问题和战略需求,以多式联运物流与地下交通物流为特色研究方向,建立科研、教学、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整合学科、行业和企业资源,搭建产教跨界融合联合培养专业型硕士育人平台,通过科研合作、深度教学、工程项目实践、专业论文等一体化手段,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为深圳市、大湾区和中国的物流运输行业精准培养兼具实践精神和面向未来、具备开拓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培养方向

1、多式联运物流

多式联运物流作为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正在从国家层面被大力推动,该方向主要针对多式联运的基础设施和智能装备、信息平台、系统规划与设计、政策法规和标准等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推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智慧化发展。

2、地下交通物流

地下交通物流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颠覆性前沿技术,是破解大城市局部交通运输矛盾的有效方式,地下物流系统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其应用前景相当广泛。该方向主要围绕地下交通物流的政策、系统设计、线网规划、工程技术、运营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导师队伍

校内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主要包括:

陈湘生,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学院特聘教授,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院长、学院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兼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研究院院长。陈湘生院士是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智能岩土工程、特殊岩土工程、人工冻土力学、建井工程著名专家。担任科技部基础研究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分会主任委员,交通运输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科技部和国铁集团川藏铁路科技攻关联合行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川藏铁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和一级学会科技进步奖14项、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詹天佑工程大奖项。

胡明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交通系统、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交通环境等。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本科、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共发表4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工程院广东战略研究院课题等。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基金资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一年。担任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副主编,《系统仿真学报》编委,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离散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理事和青年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邹亮,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副院长,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人才,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交通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理事长。近年来,主要从事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多目标信号优化、交通相关评论数据语义分析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各1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0项。

铁科院深圳院企业导师主要包括:

徐玉胜,毕业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铁科院深圳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兼任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直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管理工作。公开发表论文9篇,主编研究报告2篇,参编学术著作2本(1本已发表)。主持完成多项科硕课题,科研成果在中国高铁、轨道交通等领域得以推广应用。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铁科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东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铁科院科学技术三等奖”1次、“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2次、“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三等奖”1次;取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5项;牵头组建了深圳市重点实验室2个。

江辉煌,毕业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获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铁科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任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排水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铁工程试验检测协会副理事长、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勘察设计协会科创委常委副主任。在《岩土工程学报》、《中国铁道科学》、《水利学报》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了30多篇论文。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东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铁科院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龚镭,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铁科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多式联运部门主任。1998博士毕业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理工研究院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过去五年一直从事港口物流项目的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了深圳蛇口太子湾片区项目和蛇口邮轮母港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的全过程。作为负责人,曾先后深入参与了招商局深圳前海保税物流园区、深圳平南铁路港铁联运项目等多个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工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8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

培养模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工程应用、博前沿知识,在现有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基础上,主要增开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依托校外企业和校外导师设立“多式联运理论与实践”、“地下物流探索”等专题讲座,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学位论文选题应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结合上述培养方向确定,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加强科研内容与实际的结合,利于学生所学知识向实际应用进行转化。

奖助体系

1、推免生等优质生源可获15000元新生特等奖学金和每年8000元的国家助学金,100%学生可获得国家助学金;

2、设有学业奖学金、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3、设有“三助”岗位,受聘研究生按劳取酬。

报考要求

报考本专业考生应具有较好的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功底,有浓厚的科研兴趣,欢迎具有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交通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数学、物理等本科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本专业。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上一条: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土木工程专业2022年“直博生”招生工作实施细则

下一条: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关于举办2021年土木工程与碳中和、碳达峰暑期学校的通知

关闭

地址:学院沧海校区致工楼        管理员信箱:450410031@qq.com

Copyright © 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大中国 - 认证NCS 粤ICP备11018045号-7 深公网安备4403300900556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