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该项目基于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物流产教融合育人平台,该平台由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交通运输学科,联合铁科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铁科院深圳院)共同设立。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而该项目联合高校及企业,多维度、多方向给予学生研究及发展条件。
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筹建,主任陈湘生院士带领团队成员,在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校内交通运输学科现有导师18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导师队伍拥有博士学位占比100%,成果丰硕,学术带头人包括胡明伟教授、朱家松教授。本项目确定的校内导师均具有多年指导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及交通运输工程(交通物流方向)专业硕士的经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铁科院)是中国铁路唯一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已发展成为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咨询监理、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业务为一体的大型科技型企业。铁科院深圳院成立于1992年,目前已组建多式联运技术团队21人,其中中高级职称18人,专业涵盖多式联运相关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国际货运等,作为铁科院在华南地区的窗口与平台,已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地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正建设成为铁科院南方创新基地,未来5年将打造成为“中国一流轨道交通高科技综合服务企业”。
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面向粤港澳湾区一体化,创新性研究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同、深度融合问题,探索地下物流运输,贯彻国家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发展水平的理念。作为该项目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主体单位,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多维的研究视角、扎实的技术支撑以及宽广的就业前景。
培养目标
在国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持续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的背景下,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于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等相关学科特点以及交叉理论和方法,聚焦于区域物流运输系统降本增效和未来大中城市物流运输矛盾突出等典型问题和战略需求,以多式联运物流与地下交通物流为特色研究方向,建立科研、教学、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整合学科、行业和企业资源,搭建产教跨界融合联合培养专业型硕士育人平台,通过科研合作、深度教学、工程项目实践、专业论文等一体化手段,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为深圳市、大湾区和中国的物流运输行业精准培养兼具实践精神和面向未来、具备开拓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培养方向
1、多式联运物流
多式联运物流作为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正在从国家层面被大力推动,该方向主要针对多式联运的基础设施和智能装备、信息平台、系统规划与设计、政策法规和标准等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推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智慧化发展。
2、地下交通物流
地下交通物流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颠覆性前沿技术,是破解大城市局部交通运输矛盾的有效方式,地下物流系统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其应用前景相当广泛。该方向主要围绕地下交通物流的政策、系统设计、线网规划、工程技术、运营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导师队伍
校内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主要包括:
陈湘生,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学院特聘教授,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院长、学院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兼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研究院院长。陈湘生院士是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智能岩土工程、特殊岩土工程、人工冻土力学、建井工程著名专家。担任科技部基础研究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分会主任委员,交通运输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科技部和国铁集团川藏铁路科技攻关联合行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川藏铁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和一级学会科技进步奖14项、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詹天佑工程大奖项。
胡明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交通系统、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交通环境等。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本科、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共发表4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工程院广东战略研究院课题等。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基金资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一年。担任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副主编,《系统仿真学报》编委,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离散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理事和青年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邹亮,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威尼斯欢乐娱人v3676副院长,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人才,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交通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理事长。近年来,主要从事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多目标信号优化、交通相关评论数据语义分析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各1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0项。
铁科院深圳院企业导师主要包括:
徐玉胜,毕业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铁科院深圳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兼任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直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管理工作。公开发表论文9篇,主编研究报告2篇,参编学术著作2本(1本已发表)。主持完成多项科硕课题,科研成果在中国高铁、轨道交通等领域得以推广应用。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铁科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东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铁科院科学技术三等奖”1次、“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2次、“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三等奖”1次;取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5项;牵头组建了深圳市重点实验室2个。
江辉煌,毕业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获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铁科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任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排水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铁工程试验检测协会副理事长、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勘察设计协会科创委常委副主任。在《岩土工程学报》、《中国铁道科学》、《水利学报》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了30多篇论文。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东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铁科院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龚镭,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铁科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多式联运部门主任。1998博士毕业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理工研究院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过去五年一直从事港口物流项目的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了深圳蛇口太子湾片区项目和蛇口邮轮母港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的全过程。作为负责人,曾先后深入参与了招商局深圳前海保税物流园区、深圳平南铁路港铁联运项目等多个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工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8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
培养模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工程应用、博前沿知识,在现有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基础上,主要增开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依托校外企业和校外导师设立“多式联运理论与实践”、“地下物流探索”等专题讲座,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学位论文选题应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结合上述培养方向确定,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加强科研内容与实际的结合,利于学生所学知识向实际应用进行转化。
奖助体系
1、推免生等优质生源可获15000元新生特等奖学金和每年8000元的国家助学金,100%学生可获得国家助学金;
2、设有学业奖学金、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3、设有“三助”岗位,受聘研究生按劳取酬。